【大师说】柳冠中:设计是人类未来不被毁灭的第三种智慧
以下是根据柳教授的近期精彩演讲摘录的内容,共大家学习与思考。
设计要帮助人们实现可持续的生活
非常高兴能经常有机会来谈谈自己对设计创新和对当今的消费观念的一些认识。我看到过一份材料,其中做了一个统计:英国人的生活水平在全世界排名中上等。全球现有70亿人口,如果70亿人口都能以英国人的生活水平为标准生活的话,我们需要五个地球。为什么我提出设计是未来人类不被毁灭的智慧?因为现在我们讲可持续,而我们做的事情是不可持续的。
我们人类必须理智的生活。我们现在要做可持续发展,要关心绝大多数人。中国是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要让每个人拉开抽屉就十几件衬衫,拉开鞋柜就十几双高跟鞋,13亿人能做得到吗?所以我们必须要想到,设计所提倡的并不是花色、不是时尚,而是解决问题。我相信在座的搞设计的都明白,国外的朋友也明白,设计是用来解决问题的。中国的问题是什么?前年我们请了英国设计委员会的主席,是英国政府设计战略的咨询专家,他演讲完以后,自然有中国人马上就抬手提问,说“中国的设计该怎么走?”他说,“这是中国的事,不是我的事。”接着又说,“中国现在遇到的问题,是我们欧洲国家没有遇到过的问题,你们的发展阶段、发展时期我们也都没遇到过。如果你们能把13亿人的问题解决了,你们就是一流的。” 这是英国设计委员会的主席说的话,大家仔细想想,我们对于中国的设计是这么认识的吗?
再过40年,地球上的人口将由70亿人变成120亿人,未来应该怎样生活?资源就这些,我们需要好好思考。我们总把这些问题与商业联系,设计师的责任在哪儿?我们需要商人的声音,也需要设计师的声音,但是现在设计师没有声音,大多数变成只是商人赚钱的工具。
大家都说现在进步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但是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却只看脚底下,没有往远看。刚才新浪的主持人讲得非常好,”设计是什么?设计不是要占有,不是要产品,而是要服务。”所以我们要提倡大家去使用,而不是提倡占有,因为资源没有那么多可占有,我们要调整方式。
中国工业和制造业 – 未完成的“工业化”
我们有了工业,但是我们的工业没有完成工业化。什么叫工业化?“化”是意味着要将工业融入到社会的整个产业链当中。早在上世纪初,德国就成立了制造同盟,把银行家、投资者、管理者、设计师、技术人员甚至于工匠组织都整合在一个系统的产业链当中,而这个产业链的融合过程我们到现在都还没有完成,工业仍然是条块分割的。我们的产业分类还是家居协会、灯具协会、小家电协会的形式,甚至还出现了板式家具、软装饰。这样的分类方式实际上就局限了,我们就被挤到一个窄胡同里了。
只“造”无“制”的制造业
中国现在是发展中国家,是世界第二大的制造国家。但是中国的制造是不是真是制造呢?答案是否定的,我们并没有完成真正的制造,也并不是一个所谓的制造大国。
中国是一个加工制造大国,什么叫“制”,可能外国人不太了解,中国的“制”是制度、是规范、是工序、是标准、是流程。从解放后20世纪50年代初期开始直到现在,中国有了第二次“引进高潮”,引进的就是“制”,那么在国内剩下的的工作就是“造”了。我们按照外国的工艺流程,提供廉价的劳动力,通过污染、浪费资源的方式,“造”出大量的工业品。我国每生产出一美元的国民生产总值的工业品,其消耗的能源是日本的11.4倍,是欧洲国家的7.4倍。所以这个问题上大家必须清醒,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就需要在“制”的部分做研究。而目前看来,国内的企业最担忧的就是定单。大家都去跑定单,去找某些明星当代言人,所以销售总监拿的工资最高。而研发、研究这些基础性的工作谁去做呢?
举一个例子,1956年中国建立第一个汽车制造厂—长春汽车厂。厂内的解放牌汽车是从苏联引进的,是打仗的时候拉炮的车,有4吨半的拉力,牵引力很大。可直到1987年,汽车厂还是只生产当初引进的解放牌汽车,拉力还是4吨半,只是产量和工艺提高了,在性能和创新上没有丝毫进步。再看现在,中国的汽车制造业怎么样了呢?距离1987年又过去30年了,中国汽车业仍然几乎止步不前。从汽车制造业就可以反映出我国的工业,没有完成工业化,为什么?因为无法自主开发。中国所谓的三大汽车厂,技术人员全是长春汽车厂培养出来的,我国的汽车生产没有核心部件设计,只有外壳设计。
什么是设计?-设计的本质是解决问题
中国人的美往往是越大越美、越奢越美、越豪华越美。美并不仅仅是听场音乐会、游览博物馆,在秋天的夕阳下看一片树叶也同样是美。为什么一定要到豪华的殿堂才叫美,我们的审美观错了。中国五千年的文明传承,不能都是帝王文明,所以大家要思考。我们所看到的阿房宫、卢浮宫,包括意大利的圣彼得大教堂,这些都是帝王宗教留下来的文化,人类的五千年文明、六千年文明虽然并不都是这些,但是我们看到的全是类似的帝王文化,这是我们一代一代认为的美,而真正民间的东西消失了。所以我们应该到芬兰博物馆看看,那儿摆的是30年代小学生书包里放的物件,40年代士兵的背包里放的物件,50年代家庭妇女的抽屉放的物件,60年代超市里放的物件,70年代办公室里放的物件。这才是沉淀下来的、被大家接受了的、影响人们行为的设计,而不是炫,不是作秀。我们现在是把设计当成作秀,这是根本的错误。
设计需要创新
我并不反对商业,商业要有声音,但问题是我们的设计没有声音。刚才主办方新浪家居说得很好,”中国工业要振兴,不能光卖廉价劳动力、卖产品,我们要卖设计。“商人讲的是“消费、消费、消费”,而消费者的需求是什么?是不是要考虑设计的发展。中国设计到底是什么,优势在哪儿,有人说得出来吗?设计本身是要超前的,是要预示未来的,而在中国设计不创新了,所以中国叫设计创新、创新设计。如果设计不创新了,那还能叫设计吗?我们已经走进误区了。
设计师应该如何去思考
全世界每天都在举办时装发布会。前年在清华美院有一场时装发布会,举办方是GUCCI,历时二十分钟花了800万。这仅仅只是商业吗?我不相信。现在消费者看时装发布会,是看服装吗?看汽车车展,是看汽车吗?这些问题商人可以不思考,把钱挣到手就行,但是设计师要去思考。我们要往哪个方向引导?
中国过去的老北京建筑,现在已经基本没有了,满眼望去只有高楼大厦。我相信再过十年、二十年,老北京建筑将会不复存在。难道这些高楼大厦就是现代化吗?这就是我们要的生活吗?我们的生活是什么?居住是什么?家庭是什么?家具是用来做什么的?刚才我在底下跟朋友交换意见,现在我们的起居室基本由一个大沙发、两个小沙发、一个茶几、一个电视组成。而现代人的生活,人手抱着一个Iphone或ipad,没有谁傻傻的在那坐着看电视了。这些家具再过十年、二十年肯定会被淘汰,可是我们依然还在生产大沙发、小沙发。我们的居住方式在变,生活方式在变,交流方式也在变,设计师们是否在考虑这些生活方式变化的问题呢?
那么设计到底是什么呢?我举个例子“墙”。对商人来说,墙可以贴壁纸、贴瓷砖等等;对设计师来说,任何东西都可以当墙,墙可以做任何事情,因为我们要墙的目的是为了抵御、保护、隔绝、温暖、提示、挑战、沟通、导向。这是设计师需要思考的,想的不应该是“墙”,而是目的。正因为这样,所以是否有墙对设计师来说无所谓,万里长城在过去是墙,抵挡匈奴,而现在是友谊的桥梁。这残破的墙跟豪华的圣彼得大教堂没办法比,但是这是世界上设计的经典,它没有用豪华的材料,但是它解决了问题。这才是设计。中国的园林,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园林的墙也并不是墙,它是一个空间到另一个空间的过渡,是导引,是指路牌,让人感觉墙外有墙、天外有天,这是中国设计的精髓。我们思考过吗?
起初两个陌生小孩可能彼此不交往,但是通过游戏,他们可以沟通、互动了,这也是某种意义上的“墙”的打破。”墙“还可以是超脱,是怀念,是归宿,甚至可以让你闻到阳光的味道。这不是技术,不是商业,这是设计师唯一的优势,是我们对社会的贡献,这些才是设计需要的。设计师们把它丢掉了,跟着一块去嚷嚷钱,那么设计就没有用了。这些才是我们要想的。
因为人要亲近大自然,而墙隔绝了人与自然,所以我们要在造好的墙上开窗、开门,这是辩证的做法。正因为有了墙才需要开窗、开门,设计师才能去做。设计师做的事情就是在限制下面去创新,而不能像艺术那样天马行空胡思乱想,在现实当中去创造,去解决问题。
科学是发展、解释关于自然、社会的知识,侧重于分析、发现。而“设计”就是应用那些知识去创造未来。
设计应该如何发展与完善
设计的对象可以是“物”,也可以是“事”。中国的哲学与西方的唯物观不一样,我们是要做事,去选择工具、选择产品、选择物。事在前,物在后。而我们现在却完全在追求物质享受,忘了我们是怎样的人,忘了我们是怎样的国家。
现在的设计实际上就是一个商业的工具,对所有的学科只是羞答答的臣服,无力抗争。我们听人摆布只是为了挣点钱、拿点设计费,这样的设计根本不可能走向世界。所以设计并不是一种专业、并不是一种知识和技巧,它是一种智慧。科学、艺术了不起,但是在没有诞生这些之前早就有了设计,它是最年轻的学科,同时也是最有生命力的学科。
我们总是在争论,设计是科学的还是艺术的,是逻辑的还是形象的,这些都是无谓的争论。我们右脑是形象思维,左脑是逻辑思维,思考的时候谁第一秒使用形象思维,第二秒钟使用逻辑思维,没有人知道。我们的思考走入了误区。
设计的发展光靠企业不行,我们的机构、政府、地方经济的主管,应该来推动企业、帮助企业做他们做不了的事情。设计如果没有研究就只能模仿、抄袭,而这个研究机构必须是政府在做后台,因为它拿了企业的税,就应该为企业将来的十年、二十年做准备。所以研究型、协同型设计将是未来设计的立足之本,否则,设计只能是金钱和权力的附庸。
现在大家都在做品牌,什么叫品牌?那就是品质、品德、品性。中国的文化里用三个口来组成“品”字,非常清晰的告诉我们,第一个口是饿了,狼吞虎咽,没有品位;第二个口是发财了,大摆排场,穿金戴银,也没有品位;第三口才能叫品,沉淀下来了,要思考,要吃素,要考虑到后人,要适可而止,这才叫“品”。现在的企业做的是这个“品”吗?我的问题可能尖锐一点,我认为现在在做牌,没有做品。做牌就是做广告,就是在打造品牌,但是品牌不是打造出来的,品牌是沉淀下来的。光做广告,不会有品,那就验证了希特勒的那句话,“谎话说一千遍就成了真理了。”
前几年美国的五所商业学院全部改为设计学院。我们国家现在的学科分为四大类,理科、工科、文科、艺术,理科是发现并解释真理。工科是解构、建构的技术。文科是是非与道德的判断。艺术是品鉴自然、人生、社会的途径。而设计是整合了上述所有因素,去创造人类更健康更合理的生存方式。
因此我想过几年中国也应该改变……
文章来源:sofia可持续设计 顶部图片来源:http://www.bj.xinhua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