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拿说】IDG李丰:为何不投大学生分期和配资

5444

作者:赵娟

 

投资人简介:李丰,IDG合伙人,先后获得北京大学化学理学学士学位与美国罗彻斯特大学化学理学硕士学位。归国后,曾有过两次创业经历;后进入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八年间,先后担任多个核心高级管理职位,包括核心教学系统、子品牌建立与推广、远程教育和附属产业等,学生称其“丰帅”。之后进入华兴资本,他参与或领导了多个案例的融资,包括安博、万学、红黄蓝、清华数字博识等;现为“IDG资本”副总裁,侧重于对教育消费领域及TMT、高科技等相关领域的投资。总监,曾任职于 DFJ 和盛大资本,主要关注移动互联网及 O2O 等领域的早期投资。

在近期举行的十二届清华大学中国创业者训练营-互联网金融专场,IDG资本合伙人李丰指出,在美国,互联网金融只是由互联网技术(去中心化)单轮驱动。而在中国,互联网金融是去监管化和去中心化双轮驱动的。 

同时,由于中国传统金融机构在竞争力、效率、创新等方面偏弱或者不到位以及中国中产阶级的快速崛起带来理财和资产配置的普惠金融需求,造成与美国的对标商业模式相比,中国的商业模式都显得重很多。而且在发展上,中国的发展,在同样时间段的体量和增速相比美国要大很多。

作为国内最早关注互联网金融领域的投资机构,IDG资本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参与了宜信、玖富、挖财、宝利金融、铜板街、共鸣科技、Wecash闪银、同盾、PP钱包、OpenCoin、Coinbase等多个项目的投资,是互联网金融领域投资最多的机构。

 

 

1、IDG投资的宏观逻辑

(1)这件事往将来发展的发展规律应该在哪个阶段出现,为什么需要它出现?

(2)在每一个行业本身发展过程中,在每一个行业被科技变革的时候需要遵循什么逻辑?以及当任何一个行业发展到某个阶段出现了某一个事例或者出现了某一些典型特征的事件。而当这件事情或者这一波事情如果一旦发生,我们都认为这件事情在这个阶段是合理的,同时意味着再往下会发生哪几件事情。这也就是事务的内在发展规律。 

即一个是科技改变事务的顺序和逻辑,一个是事务按照自身的起伏规律在每一个阶段在内部循环上它应该发生的一些事情。IDG是顺着这两个脉络在做投资节奏和布局的。

即在每个阶段分别投什么和在不同的阶段分别投什么行业。

互联网金融是去监管化和去中心化双轮驱动的:

美国是一个可对比的成熟市场化的国家,美国在经历了市场化竞争之后,整个个市场是可以是分层分级的。换句话来讲,在足够细分的领域之后,有足够强势的player,大家会各自割据各自的地盘,并且经过了充分专业化商业化的竞争,形成相对稳定的市场竞争格局。

所以说,在大多数情况下,美国最近几年所出现的创新,都是在已经分好的层和格上。而在每一层和每一格上,都出现了显著的效率提升商业模式,因之改变了那一层的格局。

因此,美国出现的相关的技术、数据和无线创新,使得在相对应的每一层上产生不同的商业性的创新公司而逐渐开始替代那一层当中的原有的player。这是美国出现的情况。 

在美国,互联网金融只是由互联网技术(去中心化)单轮驱动。美国的去监管化从1970s开始到2008年金融危机已经完成。整体的现状是美国传统机构高度竞争、效率高、产品丰富,美国居民杠杆率高,金融服务充分。

而在中国,互联网金融是去监管化和去中心化双轮驱动的。由于处在金融改革开启和互联网技术改造传统行业的变汇时点,加上传统金融机构效率低和中产阶级的崛起等因素,中国互联网金融才能够2013年开始快速兴起。

因此,与美国相比,中国的互联网金融机会更多。由于美国是单轮驱动,因此大机会只出现在技术对传统金融效率的提升和金融科技创新。由于中国是双轮驱动,因此大机会不只出现在技术对传统金融效率的提升,还会出现在资产端的全面互联网化,且后者是更大、更先到来的机会。 

而中国的驱动因素:金融改革(去监管化)+互联网技术(去中心化)

中国的去监管化刚开始:利率市场化、刚兑打破、风险定价

在3年多以前,IDG开始系统性宏观性地去投互联网金融是有一些原因的。在国外,我们投了prosper;在国内,我们投了宜信。在2009年的时候,我们内部决策是否用非常小的钱去投宜信,这件事争议了一个月,最后竟然没有被通过。

有三个原因,一是因为这件事情当时很争议,二是这件事有可能触碰了政府监管的红线,三是这件事未来的发展非常难以判断。然而,只过了16个月,我们就用了好几十倍的价格把同样数量的股份补回来了。但是在补回来的时候,大家反而没有争议,因为它发展特快。跟随proper和宜信的发展,在3年多以前,我们觉得我们可以进入这个行业,也可以认为我们是在赌去监管化这件事。

在这轮互联网金融泡沫之前,大家都觉得互联网金融是一个非常难进入的领域。我们那个时候对互联网金融有信心,最大的逻辑是因为去监管化。当时,我们跟一些智囊私下里讨论,他们对中国的经济判断大概是这样的。在10年11年左右,大家对中国经济走势如何有过很大的争议。原因是中国经济靠之前的基础设施拉动和房地产拉动出现了很大的动力上的阻滞。他们当时给的明确的说法是,中国政府一定要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1)中国的经济增长完全正相关与中国的政治稳定,换句话说,就是中国的经济一定会增长。

(2)需要打开中国垄断性比较高的超大型的行业,让民营资本进入从而获得较好的市场效率,因之带动各种民营资本获得利润,这些利润刺激了更多的就业,还能解决更多消费问题。

(3)在打开超大型的高度垄断型的行业,让民营资本进入的同时,所以政府还是要在有控制的前提下,放开房地产,因为这么做还是能产生明显地效果。因为去监管化的过程是个渐进过程,它中期会产生连锁效应,但是短期不一定拉得动GDP。

所谓超大型的高度垄断性行业,能数出来的非常有限,基本上就是金融、自然资源、基础设施的开发和维护、电信行业。因此,我们正在处在一个金融去监管化的一个巨大行业机会里。而这个行业机会为什么会在今天会出现,背后的动因就是刚才讲的宏观判断。

当然,中国现在出现另外一个问题。中国最近表现出来的经济刺激政策,比如创新创业、互联网+。如果我以小人之心度政府之腹,我猜政府面对的问题,一定是实体经济面临着非常大的挑战。这一次创业机会,对中国来说是绝无仅有的好,政府推这些政策,肯定是因为实体经济面临着巨大无比的挑战。因之,它需要系统性地解决实体经济中非常多的产业链环节升级换代的问题。

第二个问题是中国过去很多的商业机会都是去监管化带来的机会。在中国产生的大多数这样的机会,包括对外开放、对外贸易等等,都是来源于大型行业去监管化造成的阶段性的巨大的行业机会。但在今天这个范畴下,国家现在出的政策是有一点不一样的。

这个不一样的原因是因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它要解决的行业升级的问题,是中国绝大多数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但它不能够去控制,不是高度垄断性的很多市场化行业。中国绝大多数行业都希望来一次商业模式管理效率的升级。

从国家的角度来说,我把它叫做在开放性环境当中鼓励创新创业投入资源。现在国家出这种开放性政策,第一,一定是因为压力巨大,因为实体经济面临问题。第二,大家所面临的创新环境是一个市场化的创新环境。道理上,在中国是第一次有这样的机会,因为不是在可控体系下而是在一个高度市场化体系下。

另外,美国几乎所有对标的商业模式,跟中国相比,中国的商业模式都显得重很多。比如Lendingclub VS 宜信, Lendingclub只有四五百人,而我们的宜信要3万多人。同样,中国的商业模式相对标于美国同等或者相似的商业模式,中国的发展,在同样时间段的体量和增速相比美国要大很多。这两个现象的原因在下面两句话中。

中国传统金融机构在竞争力、效率、创新等方面偏弱或者不到位;

中国中产阶级的快速崛起带来理财和资产配置的普惠金融需求;

中国消费者领域,在中国过去几年的发展当中,中国可支配收入和可支配消费金融是显著上升的,可消费的能力是显著上升的。而中国在线下,在零售服务行业、或者中国的金融服务行业,在线下,服务提供商提供的解决方案已经远远落后于这个阶段的消费能力。因之,中间有一个巨大的存量市场,这里面蕴藏着巨大的机会。

举个例子,中国的互联网金融,大家都认为是从余额宝这件事开始。但余额宝这件事并不代表了中国的互联网金融,余额宝代表了中国的消费者的可投资资产的规模和欲望已经到了需要去做一些资产配置的阶段。但是同期银行在线下,并没有带给消费者这样的资产配置方法。余额宝这件事,只不过在上面开了一个洞,让你看到这些水而已,然而这些水本来就在。

中国的去监管化刚开始:利率市场化、刚兑打破、风险定价;

中国传统金融机构在竞争力、效率、创新等方面偏弱或者不到位;

中国中产阶级的快速崛起带来理财和资产配置的普惠金融需求;

因此,这三句话也解释了为什么和ebay相比,在同样的时间段,淘宝的发展速度要快很多;宜信和Lendingclub同时起步,现在是Lendingclub的两倍多。这都是因为他们一开始都去拥有了现在应该去解决但是未被解决的一个存量市场。在中国有很多因为线下解决很多消费者的需求解决不好存在的巨大的存量市场,所以这里存在着巨大的商业机会。

 

互联网金融发展逻辑:

43

 

在每一个行业,被科技改造的时候,从最大的逻辑上来讲,都是从最表面一层开始的层层向下,然后到最基础设施的一层。任何行业被科技改变的顺序永远都是这样的一个顺序,在任何一个行业,几乎都是顺着一个自上而下的第一波的改变顺序。

在美国,我们投了几个虚拟货币公司,原因是因为在货币上面这一层所对应的是支付。然而移动支付所带来的创新已经被革新得差不多了,因此,它就会自然而然地倒回到货币这一层。从去年开始,美国在货币这一层已经变得非常热了,因为它的融资和筹资已经被改得差不多了,因此它开始去改基础设施了。

这句话还可以再细分。所有的表现层(应用层)当中,在被科技改造的每一个行业都是从表现层当中存在较大需求,但是原来的解决方案不好,或者说没有效率开始。从那一层开始改造并逐渐向下,到线下有巨大需求,线下也已经有还可以的解决方案,然后逐层向下。

举个例子,为什么互联网金融从P2P开始,因为个人的无抵押物无担保的个人信用小额担保这件事,它在线下普遍存在着巨大的需求,但即使在美国也并没有用系统化的方式来解决。

P2P是金融架构里面最表层的,而当P2P大量发展之后,如果把金融想成一个体系,大量的民间P2P出现带来一些后续影响。随后,就出现了几个内生性的需求,第一个需求是巨大量的创新资产需要解决自己的流动性需求和风险分散化需求,这带来了一个巨大的商业性机会,叫做资产证券化来做广义上的风险分散和流动性。

第二个需求是:在体外,在没有中央化数据的情况下积累了很多风险化资产,因为没有人知道这些资产的风险水平如何,而它内生的流动性需求又把这些风险带给更多的人同时还加了杠杆。因此,系统内的金融风险和风险范围被显著扩大。因此,在这个基础上,从系统的内生需求来讲,一定会出现数据服务商,能想办法能提供集中化并了解资产整个风险水平的中央服务。

只有这样的方式,才能了解资产风险分散的程度。不然,更多的流动性和杠杆只会系统会恶性循环。当然,与之伴随而来的第三件事情是,在创新风险资产还没有被集中产生和管理之前,它显然会积压和产生大量的坏账,因之,在同一个阶段还会产生相对规模化的坏账处理有关的商业模式。

 

总结一下:每一个行业在A这个事情发生的同时,它一定意味着在A之后,按照顺序或者同时接下来会发生另外的一两三件事情。

 

2、IDG没有投资的领域:大学生分期和配资

为什么没有投大学生分期?因为当时找IDG投资的全部的大学生分期平台在前五个月内几乎没有坏账,只有很少量的逾期。而我们最大的顾虑是它没有坏账和极少数逾期。为什么?是我们担心会觉得它会太像电商 

做资产类的业务,理论上,在金融上有风险度的业务才道理上才会有门槛。如果风险度太低,会太像电商。我们认为电商主要是靠规模优势来获取竞争壁垒的,而不是靠金融特征来获取竞争壁垒的。

因此,在那个阶段“0坏账,少量逾期”这件事在当时就意味着两种可能:

(1)资产类别的风险因素还没有被完全触发。

(2)如果持续如此,大学生分期会很像电商,而且不容易存在高息差异。电商的概念是进入门槛高,只能靠规模优势扩张取胜。

 

3、保险一直该增长而没有增长

我们在保险上垂涎已久,因为它应该爆发但实际没有爆发。在相对市场化比较高的在市场化程度相对比较高的国家中,保险作为金融基础资产占的比例比较高,但是中国保险行业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在金融市场当中的占比没有超过7%。即使是金融的整个资产规模不再增长,保险单个资产本身的上涨空间也会有至少3到4倍。只是拿保险举一个例子。事实上,中国各种各样的金融资产在很大程度上面临的问题都是非市场化竞争的格局,对比一下相对市场化、相对发达的金融市场各个资产类对应的比例,就知道空间大概有多大了。

 

 

 
文章及图片来源:http://mp.weixin.qq.com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