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论】UX设计师如何领导产品创新
这是一篇大长文,是最近想明白的一些事情,要有耐心哦。
做产品,非常考验决策者的生活阅历。他需要对生活有深深的爱,才能发现用户在生活中真真切切的痛,然后号召大家一起为改变它奋斗。如果决策者整天生活在自己的圈子里,很少带着一颗平和的心去看看这个世界,那就真的只能坐在办公室里拍脑袋了。那些得沿着他指的方向往前冲的兄弟们就遭殃了。
在我毕业刚开始工作时时,还是个什么都不懂的小屁孩,只知道努力把线框图画好就可以了,以为这样产品就会成长。但在某厂做死了十多个所谓的创新产品后,我觉得我们做产品的方式实在是不太对劲了。归根结底是我们离用户太远太远了。其实不光是产品,我们这些设计师们其实也好不到哪儿去,都是坐在办公室里拍脑袋。
后来,我开始寻找能够把用户充分融入到产品成长过程中的方法。我学习了精益创业、敏捷开发、IDEO的HCD方法论、ThoughtWorks特有Inception项目启动工作坊以及五花八门的设计方法。理论很多,想用好这些理论去实践很难,因为一个落地的方法论要确保:
- 显著降低面对陌生领域目标用户时的需求误判风险
- 频繁且尽早地接触真实的目标用户
- 产品方向可以灵活调整,避免浪费团队伙伴的精力和热情
- 产品成长节奏清晰,团队成员步调一致
- 有效利用团队中各个角色的时间,降低成员闲置率
所幸这一路辛苦走来,误打误撞,终究把诸多方法的精髓拼搭起来,参与做成了一个产品(使用体验最棒,常被问卷网、麦克等竞争者抄袭的在线表单工具“金数据”),自己主导做成了一个产品(帮助听力障碍群体融入主流社会,提升获取信息能力的APP“心声”,在这个小众市场里从0开始做到日活上千),积累了一些经验。这些经验或许可以帮助咱们这些坚持以人为本做设计的UX设计师们进一步学会如何以人为本做产品。
创新在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我写东西喜欢从头说起,先来谈谈创新解决的是什么类型的问题。按照问题的难度,可以把问题分成3个水平,简单、复杂、混沌。
- 简单的问题,目标明确且路径明确,只要按照既定的顺序,做一系列的事情,就可以把事情做成,比如说照着说明书拼装四驱车。
- 复杂的问题,目标明确但路径不明确,需要想办法去调用一系列的资源,构思如何才能达成目标,比如研究如何发射探测器到火星。
- 混沌的事情,目标不明确,怎么实现这个目标也不明确,必须在前进过程中不断收集信息并做出判断,制定出目标并实现它,比如,恩,比如为一个你不太熟悉的群体做一个创新产品。
创新,就是要解决混沌的问题,边走边找方向。
精益的基本价值观和原则
在进入一个陌生的领域时,最重要的是学习。就像Discovery真人秀man vs wild里帅惨了的Bell每次落入荒野,要做的第一件事总是登高望远收集信息那样,花精力去学习哪里有金矿比盲目地向“前”跑要更合适。比较省力的学习方式当然是让经验丰富的老师来教你,或者抄一抄学霸的作业。但现在你这片荒野上唯一的学生,就得靠自己摸索了。
最经典的探索式学习方法就是“操作式条件反射”,构想-试探-学习,这是伟大的美国心理学斯斯金纳在训练鸽子获取食物时发现的规律。与巴普洛夫发现的经典条件反射强调”被动”接受刺激相反,操作式条件反射强调的是主动探索。这个基本规律应用到互联网创业中,就成了Eric Ries的精益创业基本法则:构造-测试-学习。
这为我们在解决混沌问题提供了一个思路。没有目标,就先猜一个目标。照着这个目标先做一下,做出点东西就试试看,看看蒙对了没有。基于测试结果,我们可以判断先前猜的方向对不对,要不要继续投资走下去。在这个思路的驱动下,我们不再是盲目地向向前跑,而是在不断做实验、收集新的信息、决定下一步该往哪里走。
当我们遵从精益的思想来培养创新产品时,就需要遵循如下原则:
- 投资策略:保持灵活度 优于 制定并遵守计划
- 产品发布:尽早用户验证 优于 闭门追求完美
- 知识来源:谨慎学习验证 优于 依赖主观猜想
- 团队合作:紧密沟通协作 优于 依赖流程文档
创新产品的风险
我们在创新时学习学习再学习的目地就是掌握信息,扫除未知风险。总的来说,一款新产品能够长期持续地存活下去,需要面临的未知风险有3大类:产品风险、客户风险、市场风险。
客户风险是针对目标客户群体的。据你推断的那个目标群体是否存在?这其中哪些人更容易成为你的第一批试用者?你可以通过什么渠道触及到这些用户?各个渠道的转化性价比如何?这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实际问题。
产品风险是针对你做出来的东西。目标用户有没有你臆想的需求?用户现在有没有在用/在用哪些解决方案?现有方式存在显著痛点?用户觉得你的解决方案如何?有哪些卖点对他们非常有吸引力?应该用哪些指标衡量你的功能是否有用户使用?你能准确地回答出这些问题吗?
市场风险是针对你的商业模式的。每位目标用户的全生命周期的价值是多少?你可以通过什么方式盈利?客户可以接受的产品定价应该是多少?你的成本结构如何?你的盈亏持平点应该在哪里?答不上来么?不能永远指望着烧VC的钱吧。
产品从0开始的四个阶段
产品从0开始的过程,就是对上述风险进行系统地验证的过程。一个一个把它们都夯实了,你晚上就能睡个好觉了。这么多种风险,如何进行有序的验证呢?
我们可以把整个产品初创阶段分成4个步骤,在每一步上我们都可以对一部分风险进行验证。这四个步骤分别是探索问题、定义解决方案、MVP定性验证和定量验证。
-
定义问题:
不要慌着想功能出解决方案,在初始启动产品时我们应该先了解下我们想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这需要我们找到目标用户群体,找到他们的需求场景,确认现有的解决方案并发现痛点。
-
探索解决方案:
找到了值得解决的问题后,就应该想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了。我们需要尽可能多地发散潜在的解决方案,从中找到优质的方案,并经由真实用户验证。同时还可以在这一阶段验证的是初步的定价区间,以及哪些人群可能最早会来试用我们的产品。
-
MVP定性反馈:
在确认解决方案的大方向可行后,我们应该界定出该产品最核心的功能集合,将其定义成我们开发功能第一阶段的目标,即MVP,最小可能产品。MVP可能在此后非常端的时间内完成。在正式外发上线前,我们就可以征求目标用户的意见,对产品进行定性反馈。
-
定量反馈:
在产品运营一段时间后,我们可以通过加数据监控点以及大批量问卷调研的方式获得定量的数据。在选择监控哪些数据时,要选择那些能够帮助我们解答未知问题的部分,而非只是为了看起来爽。这些数据可以帮助进一步验证渠道的转化率优劣,研发所需要消耗的成本。
这四个阶段分别需要依赖不同的方法论来做指导。第一阶段(探索问题)和第二阶段(定义解决方案)是在从茫然中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并探索解决方案,这需要设计思路的发散和收敛。第三阶段(MVP定性验证)和第四阶段(持续不断的定量验证)要想灵活、稳健地实现产品功能,就得靠团队按照敏捷的方式来推进。当需要验证假设,学习新知识时,就需要依赖精益创业的思想。所以设计思维、精益、敏捷这三种思想要互相补充,才能够让创新产品落地。
当我们按照这种思路来做产品时,首先会尽量早地推出一个基本能用的东西,拿去给真实的用户进行体验和验证。在整个产品的生命周期中,用户都会被卷入进来,影响着产品未来的成长方向。与之相反地,在传统的产品研发方式中,我们会花上很多时间闭门造车。等到产品发布的那天,我们就推着金灿灿的跑车来到养了4个孩子的全职太太面前,期待着她能说一句“哇”,哪料到人家想要的是MVP。
写在最后
没有绝对好的方法论,也没有绝对万能的方法论。这种产品创新的方法论只适合于做全新的产品。因为前路茫茫,所以我们要一步三望。如果现在的团队目标就是要快速复制,那么这么磨叽地做事情,恐怕是要被老大骂死的。
篇幅有限,这里也只能概览性地介绍一下这种驱动产品创新的思路。具体应该怎么做,还有很多很多执行层的细节要讲,都在这里说就太累了。如果你希望和我探讨一下这种方法,欢迎给我写信,czhu@thoughtworks.com,有空就回。
在这条路上给过我启发的参考文献包括:
- 《精益创业》Eric Ries
- 《精益创业实战》Ash Maurya / 张玳 译
- IDEO Human Center Design Toolkit
- Kentzhu曾分享一篇写Spotify创新模式的文章
- Nordstrom innovation lab对Agile、Lean、Design Thinking关系的理解
文章来源:TWXDChina 顶部图片来源:https://connect.innovateuk.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