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拿说】真正出色的设计师是在创造“未敢想,却亲见”的那种震撼 —— 谷歌设计师姜公略专访
作者:Lin
姜公略,报北航计算机系未果被调剂到工业设计系,后热爱上这个专业,连续四年专业排名第一,后保送浙江大学,之后进入哈佛大学深造,现为谷歌用户体验设计师。
姜公略是我在北航的学长,以前对他的印象,就是系里的学霸,学习成绩优秀,设计作品优秀。后来,当我们都陆续毕业工作了,他又毅然在拿到浙大设计研究生文凭后,放弃不错的工作机会,踏上访美求学的道路——仿佛是为了不负他“学霸”的声名。
近几年,姜公略在设计行业里的各个全球舞台开始崭露头角,从把自己IF概念设计大奖的作品商业化,到国际人机交互会议CHI和INTERACT的论文和发言,再到通过设计创新帮助Google的广告获得更大的商业收益并获得Google GDN创新铂金奖,他前行的一步步都在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设计师可以在各个学科创造不凡的影响力。
那就让我通过这篇访谈,来一起了解姜公略从一名设计学霸到成为优秀设计师背后的故事。
问:讲讲你为什么要学设计?
能够学设计是一个纯粹的巧合,也是我一生莫大的幸运。
小的时候很痴迷画画,当时家里的阳台正好冲着知春路,于是喜欢一个人在阳台上画路上过往的小轿车。那时候刚进入90年代,进口轿车逐渐进入中国,我当时十分痴迷于各种美观的轿车形体。不夸张的说,当时只要看到某个车的车窗一角,我大概能就断定是什么品牌和型号。我小时候的另一个爱好,就是计算机。因为母亲在大学教计算机,所以我从小耳濡目染,接触了一些编程的基础知识。到高中的时候喜欢做网站,用ActionScript做Flash动画,那时应该就算是Interaction Design的启蒙吧。
我高中时的梦想,是上清华计算机系,其实那时候对专业没什么概念,只知道个计算机。后来高考成绩有些失望,也考虑过是不是要复读,完成我清华计算机的梦想。后来我报的北航计算机系,但最后离提档线差了一分,只得服从调剂。得知被调剂到了一个叫工业设计系的专业,那时是我第一次听到这个专业,一头雾水。经过多方打听了解以后,我母亲坚定的对我说,这就是最适合你的专业,好好读吧!
之后事实证明我母亲是最了解我的人,我深深的爱上了这个专业,可以把兴趣当作自己的事业来发展,是一种幸运。
问:你在浙江大学读完研究生后,又继续选择出国深造。为什么要再上一个研究生?为什么选择了去哈佛读设计?
我从当时本科的时候我就打算出国,后来到了大三得知保研了,人就懈怠了。再加上我当时托福分不高,也申不到什么好学校,所以就放弃了出国。到了浙大读研以后,发现研究生和我想象的很不一样,而那时我还一直抱有着出国梦,就在学校边上报了一个口语班,每日学英语不辍。出国读书并不是为了一个文凭或者是要个留洋经历,而是好奇,真的是想出去看看。不光是学设计,而是去体验文化,生活,未知的一切。当时也有过读博士的打算,但主要申请的都是硕士,一是我并不打算以后走学术路线,二是设计学的博士机会并不多,所以就出去再读一个硕士。
会有很多人问我学设计为什么要去哈佛,哈佛有设计这个专业吗?我在择校方面,主要还是针对我个人的特点和爱好选择的。因为我一直都是理科生,所以我特别喜欢和学科学技术的人混在一起。同时我也喜欢艺术,设计,编程,和多学科交叉。所以我择校的第一条件就是综合性大学。同时我认为人分专才和全才,专才方面我觉得自己前途渺茫,全才方面可能还有一线生机,所以对我来说专业排名是次要的。同时美国的课程普遍偏开放性,选课很自由,所以专业在我的择校上被弱化。而且我喜欢优秀的环境,想要让自己提升与进步,和优秀的人在一起并向他们学习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最终我申请的学校的目标是美国综合排名TOP20学校里有设计专业的学校。这也就解释了我后来选择去哈佛读设计。其实哈佛的设计学院是建筑学院,在全美连续几十年专业排名第一,我接触到的都是学设计的顶尖人才和顶尖老师,同时周围又生活着一批各个领域里履历显赫的大神,对求学问道,做人做事,人生追求方面都获益良多。
问:在谷歌作设计师是什么感觉?你一天的工作是什么样的?你最喜欢哪部分?
我从哈佛毕业以后去了谷歌上班,开始是在AdWords部门担任设计师。AdWords是谷歌的核心产品之一,是谷歌的营收主要来源,也是全球商家在做网络营销的主要平台之一。刚开始的时候我会觉得所做的东西和我之前在学校搞的很不一样。之前在学校都是做天马行空的cool project,怎么做的出人意料,有创意,就是好的project。但在谷歌核心产品团队,就觉得做事情一板一眼,有太多的限制和条件需要你去满足,同时为了体现设计师的价值,又必须要增加自己的创意和value上去。
谈到具体的工作routine,还是比较flexible的,谷歌的制度比较人性化,可以说很多时候你根本感觉不到制度的存在。加班偶尔还是有的,但肯定是自愿的,要不就是之前工作时间去跟朋友喝咖啡聊多了,或者是跑去打了几场乒乓巡回赛,要回来把工作补一补。更多的时候是想要把设计做好,自己忍不住好奇心,想要多explore一下。但我们公司总是有一个议题,就是如何keep work life balance。后来不建议大家非工作时间发邮件,我发现周末几乎就收不到邮件了,于是我就养成了习惯,不把电脑拿回家,回到家就不去想工作的事情,这样也少去打扰别人的休息时间。
谷歌设计师我非常喜欢的一点是我们每年会有一次参会交流的机会,全世界所有的设计会议自选去参加。一是在忙碌的工作空间内给你一个放空的时间去交流去思考,二是会和很多其他team的设计师一起去扩大跨team的networking的机会。
问:大家都知道,谷歌是典型的“数据驱动”公司,广告业务部是典型的商业和数据设计导向吗?还是说设计师可以有通过直觉和同理心进行发挥的空间?
首先我觉得谷歌不是一个纯粹的数据驱动公司,他从根本上最尊重的是人的智慧和认知。这和两个创始人爱才如命的性格是分不开的。比如之前晋升为CEO的Sundar Pichai,他就是一个天才,深得两个创始人的喜爱,也很受全体员工的拥戴。收购最近很火的DeepMind团队也是一样,CEO Demis Hassabis是一位少年天才,和同为少年天才的Sergey Brin惺惺相惜。所以我觉得谷歌内部是一个非常欣赏和尊重人的智慧,卓越的才华的地方。数据,只是一个佐证,而不是驱动力。我觉得真正的驱动力还在于每一个人的创造力。
问:大学时候,你以Infinite USB的插头设计获得了IF大奖,后来你又把它商业化为了产品,通过Kickstarter等平台销售并获得不错的商业成绩,可以算是Designtreprenuer(设计企业家)了。其实我们身边很多设计师朋友都面对着很多创业的机会,那你为什么要创业?作为设计师,最大的挑战是什么?能讲讲这背后的故事吗?
我现在其实并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Designtreprenuer,毕竟我现在的主要精力还是为谷歌工作。InfiniteUSB是我在2009年的作品,那时候还没有来美国。后来出国了也就没在意,在后来国内的一家公司找到我想要把它商业化,我想为什么不呢?这中间最让我惊讶的,是过了整整五年,这个设计竟然还没有过时。让我觉得也许工业设计是具备很多建筑设计属性的,就像上百年前的建筑,依然会在现在有着大批的拥趸,在快速迭代的电子时代好的设计也许可以过很多年依然不过时。
这几年创业的风潮非常的火爆,但五年前可能只是刚刚兴起。当时我来到哈佛,结实了一帮商学院的朋友,才第一次知道什么是VC,什么是PE,什么是IPO,创业和风投之间是怎么回事。他们每天都在谈论创业,聊行业的动态,想未来的新的点子。我觉得好奇,就跟着凑凑热闹。没想到作为一个设计师,在创业方面有种与生俱来的天赋,就是想各种点子,从同理心的角度去考虑人到底需要什么,并用什么样的方法和形式来解决。所以后来在学校的期间,我迷上了创业,和几个朋友一起创立了哈佛创业协会,主要以举办活动为主。之后徐小平老师在哈佛举办了第一届北美创业大赛,10支获胜团队分享10万美元奖金,我在一个周末想了一个点子,第二天就试着去参赛了,没想到成为了10支获胜团队之一。当时我觉得创业这件事太amazing了,竟然一个点子就这么值钱。
再后来,我并不满足于参加比赛,想要在毕业前真的做一把创业。通过头脑风暴,我和一个商学院的朋友得到最切实可行的结论,做送餐。于是我们钻研了一种新的送餐商业模式,在提供价格低于餐馆的价格,免送餐费给用户的同时,还可以有40%的毛利,并起了一个名字叫“筷道”。开始和餐馆签订了合同,每天必须保证不少于40份的订单,第一天没有人知道筷道,就几个好朋友捧场订餐,订完了以后剩下十几份餐,把我们的冰箱都塞满了够未来几周自己吃的了。我想这样下去可不行,于是立刻印了一批传单上街去发,去食堂发,教学楼发。很多同学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第二天订单就上来了,但还是多了几份;等到第三天,前两天尝了鲜的early adopter都觉得口味不错,价格便宜,分量足,于是口口相传,一下就在学校内部传开了。自此每天都会有120份左右的订单量,相比于哈佛400中国学生是个不小的比例,MIT也发出邀请要我们也开到他们那里去。因为这次创业的初衷就是为了尝试一次创业的感觉,后来毕业在即,我犹豫了很久最后还是决定去谷歌,所以不得不忍痛关闭了服务。
创业的那扇大门从没有关闭过,它不同于找工作,它的大门对所有人都是随时敞开的。
问:说得真好。那结合你之前的经历——对技术、商业、设计皆有涉猎,谈谈你理解的设计的本质是什么呢?人又为什么需要设计呢?
设计的本质和其他一切劳动的本质其实是一样的,为人创造更好的生活。这是个高度协作分工的社会,如何能够正确的定位自己,在这个structure中找到最适合自己,又能发挥自己最大能量的那个seat,是我们孜孜以求的。
设计和其他学科一样,往深了探索,都是哲学。哲学研究的,其实就是人性,人与自然,人与世界的关系。所以我不希望把自己太局限在设计理论和技法上面,而是在不断探寻更深层次的诉求,人们到底需要什么。乔布斯说人们并不知道他们需要什么,直到你把它摆在他们面前。我觉得优秀设计师的工作是设计那些人们已知需求的东西,再进阶一步,成为出色的设计师就是设计那些满足人们未知需求的东西,那些一旦拥有就再也离不开的东西。因为人性的弱点里面有面对风险的自我保护,固守陈规,让那些需求埋没在“不可能”的沙漠里。而另一面则是天马行空,敢想敢为,挖出那些沙漠下的”不可能”,并创造出可行的解决方案。但凡是好的设计,经典的设计,无一例外不是“未敢想,却亲见”的那种震撼。设计所探索的,除了更好地满足生存需求的解决方案以外,还有把各种未知变成已知的种种可能。
问:最后一个问题。刚刚你提到了设计哲学,其中不乏有人性,人与自然和世界的关系等探索,那么你对最近比较火热的Google AlphaGo事件中未来设计趋势是怎样理解的,你又如何看待设计师在未来世界中所承担的责任?
AlphaGo的胜利不难预料,因为在电脑十几年前征服国际象棋的时候,电脑征服围棋就已经是时间问题。只是一直没有一个合理的incentive和一批对的人去做这件事。这十年间的一些成果,也是一些基于兴趣的小团队搞出来的小突破。2年前,被谷歌收购的DeepMind接受了这个挑战。他们是一批世界最顶尖的人工智能科学家,又得到了谷歌的财力支持,可以肆意地招人,专心地研发,并取得了成功。
我一直相信人类的发展是跳级式的,很可能一个研究用了98年发展了2%,却在之后用了2年发展了98%。比如爱因斯坦一生中最重要的5篇论文,都是在1905年那一年的时间内发出来的。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和机器人,是今年的主题,我相信也会是未来世界的主题。对于设计师来说,即是挑战也是机遇。人工智能的变革会让我们周围所有的物体都可以具有生命,并成为人机交互界面。未来软件和硬件的界限会越来越模糊,硬体验和软体验逐渐blend在一起,随之而来的可能是需要交互和工业设计师更多更密切的协作。虚拟现实对于设计师来说是一个层级上的提升。移动时代变革的,是我们2D维度上的尺寸,从电脑到tablet,从手机到手表,设计师要有能力去根据不同的尺寸设计meaningful的界面。而虚拟现实的变革,是直接上升了一个维度,人们可以体验的,不再是一个界面,而是一个可以感知的世界,这方面的设计探索一定会非常的有意思,有意义。
随着这些领域的发展,我相信未来世界创意阶层会逐渐占主导地位,因为大量的重复性工作会被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所代替。于是人们会逐渐转而从事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所不擅长的领域,那就是创意性工作。所以这也要求我们不断去提升自己,独立思考,并寻求自身的突破,不然就要被机器人取代了。
结语
通过‘海外设计师’这个平台访谈姜公略,就是给我又一个机会,重新去阅读这位老朋友最近几年的成长,同时学习行业里年轻设计师的楷模。
往往学设计的孩子是幸运的,因为他们大多都在做着自己热爱的事情;而更重要的是,如何像姜公略一样,利用好身体里本能的对解决问题的执着心和对世界求知发问的好奇心,努力地去寻找更好的平台学习实践设计,体验不同的角色,思考事物的因果,反思自己然后输出更好的设计理念。
相信未来,通过身体力行的努力实践和对未知世界的不懈探索,姜公略一定会创作出那种“未敢想,却亲见”的震撼设计。我们拭目以待。
文章来源:海外设计师
==========================================================================================
不知不觉UXRen社区官网已经两岁了, 在这里小编要感谢那么一如既往支持本站的油茶人。
UXRen.cn欢迎油茶人投稿,提供有价值的资讯、线索、点子及建议。
邮箱:contact@13tech.com.cn
注明:本站内容及数据部分来自互联网及公开渠道,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UXRen社区发布文章均来自UXRen会员原创、成员投稿、活动笔记、翻译组原创或者授权文章,部分文章为转载内容,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所有,若涉及版权问题,请添加qq:497027206(小编Tracy),感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