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写用研报告是不行的!(别问我怎么知道)

翻译:代代子  审校:Arwen  |   UXRen翻译组 #356译文
作者:Danae Paparis
原文标题:《How to (not) present your UX findings》

 

前人的踩坑经验告诉你千万别这样写用研报告!!!!

同时支持N多个项目会非常困难。频繁变更上线日期,产品原型需要调整,以及在繁忙的工作中见缝插针地安排出差…用户体验研究的工作被高度需要。但是在最后和同事汇报结果的时候,能减少多少繁冗的工作量,却取决于你沟通调研结果的方式。

刚一开始,我以为发一封邮件就足够了。

于是我将研究报告简单打包并以邮件的形式发给了项目组的成员,然而这意味着我花在设计研究、招募被试、与用户交谈、计算评分指标趋势等方面所做的工作努力都被忽略掉了。

当然,产品经理可能只花了10分钟来阅读这份报告,但报告里的其他发现就像石沉大海,完全没有被考虑纳入到下一个产品迭代周期。

我本以为无需花费额外的时间来组织团队成员开会,给他们讲述完整的研究过程,但事实证明这根本行不通。

从那以后,我学会了如何整理零散的工作,并与团队成员分享我的研究发现。我总结了一些呈现研究报告的经验,分享给你,希望你不会像我一样让自己的研究成果在产品经理的收件箱里吃灰。

 

1. 千万别写长篇大论

如果这是你交付的唯一结果,没有人会愿意完整地看完你的长篇大论。除了传达你的详细流程和研究结果外,你需要创建“一页纸/ppt”作为内容摘要,聚合所有信息。这样人们就能首先阅读到最核心的结论,如果他们想要深入了解细节的话,也能有渠道去获取。

加分项:如果你能在研究发现后附上你明确的建议,甚至说明如何具体实施的方案,这会极大提升你研究报告的落地可行性。

 

2. 不要忘了将结果可视化

商业、技术和管理角色都使用着相似的语言:他们都非常擅长追踪和解读数据(生产力、营收和变化的数据),并将数据标准化为“KPI”,也就是“关键绩效指标”。不管这个研究是通过问卷拿到的定量等级评分,还是通过访谈得到的定性结果,你都可以将你的文字报告转化成图表,使用可视化的方式让你的读者以他们熟悉的语言来理解。人类是视觉化的动物,所以当与同事交流抽象的趋势或见解时,建议你将研究成果转化成清晰的可视化形式。

 

3. 不要只发邮件推送你的研究成果

发起一个“报告会”,亦或是面对面交流或者电话会议也可以。与团队成员共享你的屏幕,将你的研究总结和图表展示出来,并且回顾整个研究中的重点。在报告的整个过程中可以进行实时问答,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听众对研究结果的理解偏差。

汇报过程中要注意3个最重要的点:

  1. 你为什么要做这个研究
  2. 结果是什么
  3. 你是怎么做的

在给利益相关者汇报研究成果时,依次讲清楚这三个要点,并确保所有人对这些问题的理解是一致的。

 

4. 不要弱化你的定性发现

尤其是给一些对数据非常敏感的听众时,比如商业分析师、科学家、开发者和管理者,我会捍卫定性的洞察结果。当一个调查收到了50个开放性评论,总有人会质疑这些评论在统计学意义上讲并不显著。尽管从数据分析的视角来看这样是没错的,因为统计学要求与总体相关的样本量需要高置信度才有信心做统计决策,但是定性研究并非需要满足这个标准。

如果你想进行优化测试,发现一个设计方案在统计学意义上显著优于另一个方案,但这样的研究通常会忽略掉数据背后的“原因(why)”。假设有成千上万名用户正在使用我们的新功能。如果我们不问他们为什么用这个功能,我们就不能复制这个成功的经验,也无法将其扩展到其他的功能上。通过了解用户在交互背后的想法来支持定量指标很重要。当你在向对数据敏感的同事汇报时,最好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它们相互补充,相辅相成。

 

5. 不要过分强调指标(metrics)

如果你仅仅为了迎合利益相关者的要求,而将一个指标与其所处的环境隔离开来,这对你自己和你的研究工作都非常不利。

举个例子,假设领导层某人来找你,希望知道某款新设计方案的可用性评级(该设计的导航性或易用性水平)。

如果你根本不去问用户“这个设计有多大价值”,或者说这个设计在用户看来并没有什么价值的话,那么这个可用性评级又有什么意义呢。

作为一个用户体验的专业从业者,你要捍卫用户的需求,扮演如何解读数据的看门人。

这意味着你必须搞清楚你所做研究的背景。您是负责全面了解人们全景交互体验的专家。不要因为别人没有问你,就将那些用户故事中的片段雪藏。

 

好了,这就是我经过无数次试错后总结出来的血泪教训,希望对你有帮助。

原文来源:https://uxdesign.cc/how-to-not-present-your-ux-findings-8c2bce341e00 (2018.11.13)
版权声明:该文章在UXRen公众号(cnUXRen)首发后方可转载,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译者、审校者信息,如有违背,UXRen社区保留侵权追责的权力。

4 条回复

  1. 头像 Jackson说道:

    很好的翻译稿。能够分享经验,赞一个!

  2. 头像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围观群众说道:

    应该这样理解用研的工作:在完成报告后,用研的工作只做完了最多50%,剩下50%的工作就是对工作成果的各种解读。这是由用研工作的特殊性决定的。

    我们可以设想这样的场景:用研出来的结果,人人都可以质疑,因为人人都觉得自己是用户(别不服气,这就是现实)。

    所以,用研人员一定要关注自己的沟通交流技巧。用户研究不是心理学研究,没有同行评议,没有影响因子,自命科学只会得到外行们表面的迎合和内心沉默的抵制——而且他们有这样的权力,因为在产品研发这个领域,是他们的主场。

    • 宝珠 宝珠说道:

      说得非常好,给你点赞。

    • 头像 普通的用研群众说道:

      实际上在科研的实际运用中,心理学科研也是这样的处境,甚至应用可能都比不上用研的“50%”。心理学研究的同行评议,就像是开用户研究交流会,而用研的工作,更像是心理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应用。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